“避讳”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礼法,特别是在涉及皇帝名字时更是显得尤为严谨与忌讳。例如,李渊的祖父李虎在唐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唐太祖,因此唐朝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得不避免使用“虎”这个字。此外,北京故宫的北门原本被称之为“玄武门”,但由于清朝康熙帝的名字中含有“玄”字,因此这一名称便更名为“神武门”,以此遵循避讳的传统。
对于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们来说,唐太宗李世民这一名字并不陌生。在他统治期间,避讳的礼法显得极为重要。唐朝贞观年的时候,按照这一礼法,任何与李世民的名字“世”和“民”相关的词汇都需要规避。然而,史书显示,唐朝的敌国王世充在贞观年间并没有因为避讳而将自己的名字改为“王充”,这实在是引人深思。接下来,将对此现象进行深入探讨。
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研究,避讳的行为早在周朝就已经出现,并在西汉时期逐渐发展成型。在两汉时期,避讳的特点有两个:首先,皇帝即位前的名字中的文字必须规避,例如汉武帝名叫刘启,因此与“启”发音相近的“夏启”一名便被改为“夏开”;其次,同音字也需要规避,比如汉宣帝的名字是刘询,因此荀子的“荀”字也被更改为“孙卿”。
展开剩余66%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,帝王为了争斗正统,士族们为了维护自身地位,避讳现象愈发严重。在东晋,除了皇帝的名字外,甚至连太后的名字也要求避讳。例如,东晋简文帝的母亲名叫郑阿春,在他即位后,“春”字便不得再用,连《春秋》这部经典的名称也被改为《阳秋》,可见避讳风潮的狂热程度。
在唐朝建立之前,避讳的做法没有任何减弱的趋势。北周宣帝宇文赟不仅自己名字需要避讳,甚至连“天、高、上、大”等字都成为了避讳的对象。而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,因此与“忠”发音相近的“中”字也变得不可使用,以至于“中书”被改为“内史”。这种上层的避讳行为使得下层百姓感到厌烦,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不满。
唐太宗是一位深入民间的明君,曾被称为“太原公子,褐裘而来”,而他的自信心让他决定对日益严苛的避讳风气进行制止。因此,当唐太宗登基后,他便颁布了新令:“有‘世民’两字不连续者,并不须讳”,这意味着“世”和“民”字不再需要受到忌讳,只有在它们连用时才需要避讳。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“世民”连用的情况,因此唐太宗实际上是取消了自己名字的避讳。
正因如此,就连唐朝的对手王世充在贞观时期也不再需要避讳唐太宗的名字。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唐太宗建立的有关避讳的规定后来被唐高宗撤销,这导致了“观世音”更名为“观音”的争议。唐朝的避讳传统因此再度发酵,给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mg游戏官网阿拉德之怒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